2025年7月,中国要求国企暂停与长和新合作,巴拿马港口交易触发监管红线。 香港深水湾道79号“婚房老宅”以50亿港元的天价急售,港媒解读为李嘉诚家族“彻底切割内地资产”的信号。 这标志着长实集团一个时代的落幕,一个长达数十年的“时间换暴利”模式的终结。
回顾长实集团的内地战略,其精明之处令人叹为观止。2016年,长和系将注册地迁往开曼群岛,2023年李泽钜公开宣称“投资要分散地域风险”,这些举动早已预示了其战略转向。 与万科等深陷债务危机的内房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长实负债率始终保持在18%以下,并手握高达1800亿港元现金储备。 这笔巨额资金,正是长实集团多年来通过“时间换暴利”模式积累起来的财富。
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低成本拿地,缓慢开发,待地价飙升后再高价出售。以东莞海逸豪庭为例,1999年购入的地块,楼面价不足2000元/㎡,历经三期开发,至2025年清盘尾货,土地成本已摊薄至近乎归零。 北京姚家园项目亦是如此,2001年拿地成本仅1750元/㎡,2025年七折甩卖后仍净赚40倍利润。 这正是长实集团持续二十余年,成功规避土地回收政策,并从中获利丰厚的秘诀。 这种“时间换暴利”的策略,也体现在长实集团在上海世纪汇广场(2016年抛售,套现200亿)、成都南城都汇(2021年清仓,套现71亿)、北京御翠园(2024年七折甩卖)等项目上的操作中。十年间,长实集团通过出售内地资产累计套现480亿港元,内地资产占比从75%暴跌至不足5%。 2025年3月,长实集团更是上演惊天一幕,拟将全球43个港口作价228亿美元出售给贝莱德财团,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战略港口,虽然因中国反垄断审查而暂缓交易,但其加速套现的意图已昭然若揭。
展开剩余59%然而,长实集团的战略重心已悄然转向海外。 目前,英国市场已吸纳长和系60%的资产,涵盖天然气、电力、电信网络等重要领域。2024年,长实集团斥资3.5亿英镑收购了32座陆上风电场。 东南亚也成为长实集团新的战场,300亿美元投资泰国物流网、越南智慧港口,此外,还在生物科技领域参股美国Moderna,并积极布局氢能领域。
然而,长实集团的“清仓式”抛售也引发了市场震荡。北京姚家园七折抛售当天,周边新盘单周降价6%;惠州有房企跟风推出“对标长实”特价房,却反遭业主维权。
让我们回到2025年初,长江实业的销售团队包下整层酒店宴会厅,电子屏上滚动着“大湾区专属钜惠:40万港元安家深圳后花园!”的醒目标语。 台下座无虚席,戴着金丝眼镜的香港教师、穿着制服的空姐、以及攥着计算器的退休人士济济一堂,甚至有人拖着行李箱直接从机场赶来。 中介们声嘶力竭地喊着:“惠州51㎡精装房,单价8632元!这笔钱在香港中环只够买0.8平方米厕所!” 现场刷卡机滴滴作响,300套惠州泷珀花园房源三天内售罄,这正是长实集团向香港买家开放大湾区楼盘通道的成果。此前两个月,长实集团突然向香港买家开放了惠州、东莞、中山和广州四个大湾区楼盘的400套房源,价格直降至1.8万-3.6万元/㎡,较2023年的4.4万-6.8万元/㎡大幅下调,堪称“骨折价”清仓。 惠州项目更是夸张,51㎡户型总价仅44.3万,比备案价打了六折,创下大湾区近五年最低单价纪录。 这背后,是惠州新房库存积压1300万㎡,超过12万套房源滞销,去化周期长达30个月的严峻现实。 靠近深圳的片区情况更糟,去化周期长达40个月,二手房挂牌半年无人问津的现象比比皆是。
然而,香港买家在惠州收房那天,看到电梯贴着的“恭迎业主归家”海报,笑得合不拢嘴。他们并不知道,同一时刻,长实高管正飞往伦敦,签署一项新的新能源收购协议。 这或许象征着,一个商业帝国的华丽转身。 而那些在惠州购房的香港人,成为了这个转身背后,被精心编织的商业故事中,看似幸运的受益者。 但深究其本质,却更像是一场精妙的资本运作,一场以时间为筹码,以低价为诱饵的“清仓大甩卖”。 这背后,是长实集团对风险的敏锐嗅觉和果断的战略调整,也是一个时代巨头,在时代浪潮中,留下的一笔浓墨重彩的注脚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大象配资-线上杠杆炒股-深圳配资-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